文化建设

23
07月
2025

【理响中国】深刻把握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任务

发布者:小编

  广泛凝聚社会共识◆★★。聚焦“两个大局■◆■◆”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守住党的文化工作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大力培育和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把思想舆论阵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最大公约数”,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标识■■,也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抓好★■◆■■“五史”宣传教育,建好用好红色基因库◆★■,在全社会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民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以及三者之间互为条件、融为一体、内在统一的关系,将个人理想与价值追求融入为实现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的滔滔洪流中,注重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强化全体社会成员内心认同、自觉践行和知行合一■■◆◆◆。

  习强调,举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提出了“中国的文化领导权★◆★★◆”重大命题■★。文化领导权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决定着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重要工作。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捍卫党的文化领导权◆★■,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的主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习强调,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需要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共识。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找准■◆、找实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着力点★◆★◆★,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围绕讲事实■■,形塑真实的中国◆◆■★★,既能让世界更好了解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中国人民■◆■◆■◆、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中华民族,也能为构建文化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展现大国担当■★■。聚焦讲道理,展示全面的中国,坚持以系统的观点◆■、辩证的视角,既展现宏观层面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成就,又展现微观维度中国生态★■、中国教育等社会民生的变化进步■★★。立足讲情感,构建立体的中国,既重陈情,又重说理,寓情于理,突出情感交流◆◆、实现情感共鸣,展示丰满立体的中国形象。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念好“深、实◆★★■、细、准■★■、效”五字诀,强化问题导向★★■★、聚焦影响改革发展领域★★■★,倾听群众呼声,深入了解痛点★★,摸清发展难点,既“身到★★◆”基层◆★、又“心到”基层,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发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出实招、办实事■■★、解难题、暖民心、促发展,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将“问题清单”变成“满意答卷”◆◆,以“实干◆◆■■”助民生,以“温度”聚民心。

  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层叠交织,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社会热点表现出很多新的特点★■★◆■。民生与民心相连■◆,民心与国运相关。针对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多做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用心”服务群众■◆、“用情★◆■★”贴近群众、■◆■■★“用力”解决实际问题,不唱高调■★、说大话,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习强调■◆■,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习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由于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踩实踩稳人生第一级台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持久性、历史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有“滴水穿石★■★◆”的劲头和久久为功的精神◆■■,坚持在■★◆“长”上着眼,“常”上发力。构建协同育人格局,形成家、校、社多位一体育人平台,完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齐抓共管机制,打造学校文化育人主阵地、家庭品德教育主战场、社会实践教育大舞台的育人格局,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激发文化主体性、涵养民族独立性,集中表现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自信源泉,在革命文化中激扬精神标识,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增强内生动力。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时代特征■◆★■、精神要义■◆◆,将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实践创新中汲取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更有旺盛生命力的真理力量,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作者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队伍研修培训中心(西北师范大学)研究员、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伴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和最前沿。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深入分析新形势下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和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不断推进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载体渠道、机制创新,深入把握新媒体跨时空、大容量★◆■◆■、开放性◆★◆、交互性等传播特点,用好平台◆■◆★、聚合资源,坚持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以正能量产生大流量★◆,以大流量带来强效果。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提高用网治网水平★★◆■,凝聚起亿万网民的磅礴合力■◆,团结一心朝着既定的宏伟目标向前奋进、阔步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特征■★、根本任务、时代特点、历史使命等,就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重要论述,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把文化建设置于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我国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体现了中国创造中华文明新辉煌的信心和决心■◆★■。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并从战略和全局上进行了统筹设计规划和系统安排部署。习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回答了什么是文化强国、为何要建设文化强国、如何建设文化强国等重大问题,彰显了中国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持“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在广阔文化空间中的又一次思想解放,深化了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智慧养分,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深度融通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有机衔接传统与现代。以★◆■◆“结合”筑牢道路根基◆◆、拓展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是执政党■◆,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的极端重要性。中国成立百余年来◆◆★★,立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固本培元与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理论成果,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各种思潮如何涌现,★◆★◆■■“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依然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有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指导思想★■■◆■■,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都不能有任何偏离和动摇。在新时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习强调,兴文化,就是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文载道◆◆■★■,以文传情■◆■★■,以文化人。要把握历史主动,深入理解习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内在逻辑■■■★,科学把握新时代的文化方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能量。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思想智慧■◆■■、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精神气度不仅对解决中国问题具有丰厚的当代价值,而且对解决世界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丰富资源的时代内涵和价值禀赋、系统构建中国文化基因理念体系■■、全面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立足历史与现实、坚持继承与创新、把握民族与世界★★◆■■■,深入了解结合的维度和限度,洞悉世界潮流,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